在十堰市市档案局有一份珍贵的档案,这份档案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对竹山绿松石奏折的御批。
这份奏折长108.7厘米,宽21.5厘米,共计700余字。奏折内容手工字体抄录,字迹清晰工整,其中,乾隆用朱笔批注了“少了应赏百两”、“已”共7个字,落款时间为“乾隆三十八年七月初六日”。
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十八,乾隆下旨,两个月后,湖北巡抚陈辉祖进行了复奏。这份奏折正是湖北巡抚陈辉祖的复奏,内容叙述了竹山县绿松石官山、民间山的开采调查情况及管理现状。同时复奏中写明了对民间矿山开采主进行奖励,进一步落实了乾隆皇帝体恤民情的旨意。档案专家说:“从这份御批中可以看出,乾隆皇帝规范开采行为,使得绿松石开采管理有序,不生事端的有效治理。”
档案专家介绍,奏折是清代文臣武将向皇帝报告军政要务的一种文书。这种文书经过皇帝批阅以后,返回具奏人贯彻执行。经过皇帝御批的奏折叫朱批奏折。该朱批中,提到了竹山的拉把山(今喇叭山)和丫角山。
乾隆至少五次御批竹山绿松石奏折
最终,这份奏折获得了乾隆皇帝的亲批,别看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也是相当不容易的。档案专家解释:“康乾盛世大家都知道,那时候的乾隆是个大忙人,能看完这七百多字,并提笔批复,说明这个事情很重要。”
发现绿松石,地方官员向乾隆皇帝上奏折,并且得到御批,这说明那时候的竹山绿松石在清朝宫廷里的地位是何等的高。现有资料也可以佐证这一点,绿松石被清廷达官显贵何等地看重。
绿松石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清朝的文献上。1927年我国地质界老前辈章鸿钊先生,在其名著《石雅》中解释说:“此(指绿松石)形似松球,色近松绿,故以绿松为名。明国之前除了皇宫,民间基本看不到其踪迹,可见其尊贵。”
专家研究发现,乾隆在位时,十分关心竹山绿松石的开采和管理。仅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就有五次以上对竹山绿松石开采奏折的御批。在《高宗实录》有记载,乾隆三十七年五月,与军机大臣商议竹山绿松石开采,要制定相关制度的内容。“今楚省竹山所产松石。事属创始。将来禁止偷挖。及官为开采。”……“著传谕该督、令将嗣后应定规条、妥协经理。”
绿松石被清廷称为“天国宝石”
越王勾践的佩剑镶嵌绿松石
“绿松石自古以来就是皇室和贵族的珍爱之物,清代宫廷中大量的绿松石摆件、饰品等遗存至今。”据《大清会典》记载,帝王“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绿松石”,正因如此,现存的绿松石工艺品以清宫御制居多,在拍卖市场上也是主流品种。
统治者用绿松石来显现他们对神权、政权和财富的独占。夏商周年代,绿松石礼器与青铜器同被视为国家王权的标志。越王勾践、吴王夫差的剑上都饰有绿松石,可见绿松石在古代君王心目中的地位。
到了清朝,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绿松石被称为“天国宝石”,被列为皇家的专用品和国家的垄断珠宝。
下面,小编就要附上文言文版的奏折全文了!
奏
暂署湖光总督叩务湖北巡抚(臣)陈辉祖跪
奏为遵
旨查办复
奏事本年五月十八日承准额驸尚书公福隆安
字寄内开乾隆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九日奉
上谕据陈辉祖将湖北竹山县山中采得松石进呈
并称别处山内现在试采尚未见有线苗等语此
等出产松石之山是否官山抑系民间管业山场
如系民间之山既经官为开采自应酌量给予山
价或将所采松石量为分赏些湏其派往采办之
人亦宜酌量与赏至于试采无效之山及现采山
峒若松石已经采完即当封禁毋任聚集多人转
致滋事扰累可将此于奏折之便传谕该署督妥
协办理仍遇便奏复钦此遵
旨寄信到(臣)跪读之下仰见我
皇上洞鉴民隐无微不至付查竹山县拉把丫脚二
山俱系民间管业拉把山虽产松石因试采已
无苗线业经封禁丫脚山产松石之处周约五
里系该县民马有才管业山势陡峻土少石多
本无莳艺即旁近地角间植杂粮获利亦微体
察地土之性凡金石精气之所孕结草木皆不
蕃殖前开上右二峒采石原在荒山兹恭奉
殊恩给赏山价(臣)随饬司转行查复除拉把山试采
即封应毋庸议外其丫角一山即于公费内酌
备银二十两齐发该府面传该业民马有才宣示
皇恩给赏据复已欢欣感颂叩头领讫至派往采办
之人原经(臣)与督臣富勒浑公同酌定专派二
员各酌带认线夫二名刨夫二十名并另委员
监查收掌饭食等费无几均经(臣)等按名按日
酌量给领并视其勤于职役者随时犒赏其初
议将碎小松石变价以资工用之处因恐藉滋
影射透漏未经动办所有已封之拉把山及暂
行停工之丫角山峒现俱分别责成轮巡稽察
并无聚人滋扰容俟秋成农隙将原峒尽数采
取并饬道府相度指示寻有线苗即详明采尽
以杜愚民偷挖生端如将来另有应采之山查
系民业臣亦即仰体
皇仁酌给山价并犒赏采办之人以励子来之谊所
有现今遵
旨赏赉丫角山民银两暨办理缘由(臣)谨恭折复
奏伏乞
皇上睿鉴谨
奏
乾隆三十八年七月初六日
所以现在市面上真正的丫角山绿松石,也是属于及其少的了,丫角山绿松石深受追捧,因而价格也相对较高一些,朋友们且遇且珍惜吧!